< 返回

暂时的告别

2024年3月29日

亲爱的朋友和同仁 :

在这个社会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的历史性时刻,其影响已然或即将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刻,我们决定撤离目前位于柏林米特区的实体空间。时代艺术中心(柏林)[Times Art Center Berlin,简称TACB] 作为一个追求变革、创意互动与公众相聚的实验性平台,将继续探索更灵活、更多样的艺术生产方式。

我们诚挚感谢你们:我们的艺术家、合作伙伴和观众。在过去几年里,感谢你们珍贵的陪伴,感谢你们为我们众多富于挑战性的跨文化项目提供信息、知识和经验,使它们更加充实和丰富。

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自2018年11月,以聚焦本机构的珠三角源质——即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多样性——的标志性大展“影像三角志”,为波茨坦大街第一个空间揭开序幕,以至日前艺术家黄炳的个展“耳屎”,迄今已组织和委任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个展和群展,以及线上和线下讲座、出版、放映等多元项目。这些展览和项目不仅实践并进一步拓展了柏林和欧洲、以至全世界关于多样性、跨文化交流及相互联结的理念和论述。

作为全球当代艺术实践和基于研究的学术对话平台,时代艺术中心(柏林)秉持不断推动和重新审视全球语境下对亚洲当代艺术认知的心愿,通过一系列群展持续进行积极而富有创新的探索。我们在现馆址布鲁嫩大街9号的空间举办的首展“非黑/非红/非黄/非女”(2019),以及跨学科研讨会“漂浮的群像”,为柏林观众带来了亚洲杰出女性艺术家的多元视角和迁徙历程。2020年标志着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开端,这个时期意味着不确定、不稳定、边界的重新定义、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新的相聚方式。“自下而上的阅读”(2020)着眼于艺术家的档案实践,探索艺术家如何通过运用档案潜在的可能性,对复杂的当下现实进行全新解读。“畏无所畏”(2021)是我们迄今所举办最具挑战性的展览,分三个篇章,审视艺术家对当前不确定性和恐惧的新观点,以崭新视角探索了跨文化艺术交流和人之韧性所具有的庞大潜能;“远方,大海在歌唱”(2021)汇集展出了来自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艺术家,探讨移民叙事作为离散群体所代表的亲属关系与抗争系统的空间。

通过艺术家阚萱、周滔和黄炳的个展:“乱石赛跑”(2019)、“冬北夏南”(2020)、“耳屎”(2022),TACB提供了一个呈现中国当代杰出新锐和中生代艺术家的平台,不仅鼓励多样性的艺术实践,也致力于在柏林充满生机的文化生态中委约创作和展示新作品。

回首这段令人振奋的时光:我们携手众多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架连国际艺术场景中多元多样的全球当代艺术实践,以进行深入的对话和富创造性的挑战与切磋。TACB也一直荣幸获得了本地国际艺术圈同侪和项目的多方支持, 并与柏林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团体发展独立项目、进行合作。

尤其感谢我们的平行机构:广东时代美术馆,发起并不懈支持TACB在柏林落地、成长,也感谢在广州同舟共济的同事,他们是TACB大家庭中最为重要的跨洲际成员。值此不确定的当下,我们将与广东时代美术馆生成更紧密的方式,继续尝试在数字和实体之间的多样性空间,探索更多有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跨越地理和物理的合作模式与互动实验,并期待有日重构时代艺术中心(柏林)的下一页篇章。

我们诚挚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时代艺术中心(柏林)鼎力支持的全球各艺术文化社群。暂时的告别,不过是另一种相见的开始!

希蓓(TACB艺术总监)和TACB全体团队

< 返回

三个争议的场域 | 展览史研究员公开招募

2024年3月29日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与时代艺术中心(柏林)联合招募

 “中国前卫艺术”展览中黄永砯作品,柏林世界文化宫 (1993)

由蔡影茜和于渺联合策划的“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当世寓言”将于2022年9月-12月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举办首站展览,现就项目研究需要,征集在泰国、柏林、伦敦、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各招募一名展览史研究者组成研究小组。

项目尝试聚焦1990年代发生的三个展览,将其中交织的故事、作品、城市和思想,重新放置于它们跨国巡回的图谱和场域当中,聆听和审视冷战结束后漫长的九十年代中,欧洲和亚洲的多频共振。这三个展览分别是:1993年首展于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中国前卫艺术”及其系列巡展——这系列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1998年于伯恩女性美术馆举办的“半边天”——该展览是德国机构针对1996年在伯恩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展览中一个女性艺术家也没有的情况而发起的;1997年至2000年在欧洲、美国和亚洲的不同城市(维也纳、波尔多、纽约、弗雷登斯堡自治市、伦敦和曼谷)展出的“运动中的城市”——这一标志性的国际项目记录了加速全球化的亚洲城市及其文化激流。这些展览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关键事件,也是跨国交流和建设性争议产生的场域。社会过程、艺术项目、文化代理人、机构立场和城市空间的合力,共同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典范、亚洲艺术市场的崛起、东西二元意识形态的固化,以及新的有关性别、民族和城市身份等回荡于千禧年后的当代寓言。

通过推进中的访谈、档案的重组和新旧作品的呈现,“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当世寓言”试图解绑催生这些事件的文化网络,并呈现其中多样化肌理和推动者。这些有关中国或亚洲当代艺术的展览,受到来自本土及外部的全球化驱动,将国别化、区域化的框架和图像,与去民族化、国际化的意图,共同引入到策展实践和艺术语言当中。从今天的视角看来,这些巡回展览是在相互关切和关联中创造的多元世界,它们的争议性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事件、人和物构成的星图,也透视出已成历史的九十年代充满相对性和偶然性的一面。

这个项目以文献及文献重演为核心的首站呈现,将于2022年9月在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展出。曾深度参与到这些事件的机构和个体,将作为推动研究的细胞;而不同代际的研究者和思想者,也将受邀以全新的目光,共同审视九十年代的深远影响和文化共鸣。


我们期待的研究员:

- 对于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历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继续研究的方法

-有能力对于当地的研究资源进行积极的发掘和整合

-有能力建立展览与跨国展览网络以及更广阔的历史脉络之间结构性的联结

-有着团队研究的意识,能够与团队积极沟通、共享资源

-我们对申请者国籍无严格限制,但需要能阅读中英文材料并进行相应得学术写作

项目团队将提供:

–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及国际顶尖展览史研究、出版机构提供的专业指导,专题工作坊。

– 参与研究期间分二期获得共计人民币15000元(折合约2300美元)的资助

– 通过tm及TACB相关网络平台,动态呈现研究进展

– 研究成果于项目出版物呈现,出版物写作稿费另计

– 学术拓展资源拓展协助

时间节点:

– 申请截止:2022年2月15日

– 面试时间:2022年2月20-25日

– 结果知会:2022年2月28日

– 研究持续时间:6个月

– 展览呈现:2022年9月

– 出版呈现:待定

申请者需提交:

– 申请信 (请详细说明申请原因及个人兴趣,你的过往经历工作和/或兴趣能够为“三个争议的场域”得研究提供何种贡献,该项目对你的实践和发展有何助益)

– 过往研究发表或文章1-2篇

– CV

– 对申请者国籍无严格限制,但需要能阅读中英文材料并进行相应的学术写作

– 请将申请发送至邮箱 exhibition@timesmuseum.org

获选者工作范围及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获选者以兼职方式,在其所在地寻找当地材料、物件,并进行文献及研究工作

-对当地的相关个人及群体进行采访

-维持线上联络,与项目团队分享相关工作和研究材料

-参与每月线上研究阶段性汇报会议

-协助确定有关的数据、记录、书单、知识体系和专门知识的确认和整理等文献展览前期的基础工作

-参与研究成果的传播

研究成果提交方式

–  1研究相关访谈

–  1篇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或一场在tm 或TACB 平台上的公共活动(讲座、工作坊)


< 返回

时代艺术中心2022年度项目预告

2024年3月29日

黄炳:耳屎

策划人:侯瀚如

2022.3.4-2022.6.26

Wong Ping, Crumbling Earwax, 2022.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黄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古怪的艺术家之一。或许,这是因为他成长于一座非常古怪的城市,而这座名叫“香港”的城市正深陷于一个更加古怪、被称为“后殖民/新殖民”的转折时代;除此之外,还需要应急面对一个益发古怪、名称奇异的“新时代”, 它叫做“新冠/后新冠”。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古怪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所谓创新生态吧!

黄炳以多少私密的方式,通过隐藏的孔道从香港给我们捎来问候——他的耳朵如今与我们的耳朵交相连结。值此全球疫情的新时代,是否有个孔洞通往世界另一头,給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空气?

我们不可自拔地爱上了黄炳······ 现在该是重新阅读马奎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的时候了!


时代艺术中心夏季活动

2022.7

2022年7月,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将为您呈现精彩的夏季系列项目。敬请期待更多信息!


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

策展人:蔡影茜、于渺

2022.9.-2022.12.

Huang Yongping’s work on China Avant-garde,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1993.

项目尝试聚焦1990年代发生的三个展览,将其中交织的故事、作品、城市和思想,重新放置于它们跨国巡回的图谱和场域当中,聆听和审视冷战结束后漫长的九十年代中,欧洲和亚洲的多频共振。这三个展览分别是:1993年首展于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中国前卫艺术”及其系列巡展——这系列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1998年于伯恩女性美术馆举办的“半边天”——该展览是德国机构针对1996年在伯恩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展览中一个女性艺术家也没有的情况而发起的;1997年至2000年在欧洲、美国和亚洲的不同城市(维也纳、波尔多、纽约、弗雷登斯堡自治市、伦敦和曼谷)展出的“运动中的城市”——这一标志性的国际项目记录了加速全球化的亚洲城市及其文化激流。这些展览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关键事件,也是跨国交流和建设性争议产生的场域。社会过程、艺术项目、文化代理人、机构立场和城市空间的合力,共同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典范、亚洲艺术市场的崛起、东西二元意识形态的固化,以及新的有关性别、民族和城市身份等回荡于千禧年后的当代寓言。


出版项目:《大尾象工作组》(暂定名)

Big Tail Elephants Working Group, photograph.

本书旨在通过绝大多数未发表过的档案史料(艺术家手稿、作品草图、与策展人通信、小组讨论)以及九十年代展览的历史性照片,追溯以广州为基地的“大尾象工作组”从1991年至2003年这段独特的历史。“大尾象工作组”于1990年底由陈劭雄(1962-2016)、梁钜辉(1959-2006)和林一林(1964-)创立,徐坦(1957-)于一年后加入,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间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和中国的实验艺术先驱。“大尾象工作组”不论其成立和发展,包括其运作,皆创造性地体现了近代中国活力十足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珠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转型的独特模式—以一种高度原创性和激动人心的方式介入全球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秩序重新组构的过程。“大尾象工作组”最后一次以集体方式展出是在2003年广州三年展。随着2006年梁钜辉过世,2016年陈劭雄离开人世,以及林一林移居纽约,其实践与活动根植于珠三角语境的“大尾象工作组”已不复存在,但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本书由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侯瀚如和独立艺术写作者余小蕙主编,首次全面阐述”大尾象工作组”在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具影响力的实践。本书同时邀请对”大尾象”有独特洞见的作者撰文,包括侯瀚如、陈侗(博尔赫斯书店和录像局创办人)、胡昉(维他命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蔡影茜(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和翁子健(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


< 返回

2021年时代美术馆全年项目预告

2024年3月29日

需要的是希望

是时候改变对话了。过去最好宏大而需之甚少。未来最好越来越近。让我们放大当下和世界的空间。让我们继续走下去。让我们拿着一张粗糙的地图上路。理论和行动间可能有关联,但不一定前后相继。我们可能不会到达同一个地方,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哪里也到不了,但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出发,这就够了。我们也不是去往同一个地址,但我想我们可以一起走一段很长的路。我们当中的少数人说着殖民语言;但我们大部分人说着其它各种各样的语言。因为我们当中只有一些人能发声,于是我们诉诸文艺,我们认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继续做着自己向来擅长的事:往回看。但他们现在收到了我们提出的新任务:去关心那些留在后面的人,把他们带到前方……

——《好好活着的宣言》,鲍温图拉·得·苏撒·桑托斯

林丛欣:猪仔叹和毒物赋

2021.3.13-2021.5.6
策展人:蔡影茜

Candice Lin, In my memory, it is raining inside my father’s house (Solaris), 2020

关键词:前景、个展、一路向南、病毒、移民、劳工、物质、生命机体、殖民现代性

“猪仔叹和毒物赋”将全面呈现林从欣的几个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一组聚焦移民与病毒传播历史的新作品。该组作品讲述华工作为廉价契约劳动力,如何在19世纪被卷入烟草、蔗糖、鸦片等经济作物的全球种植和传播链之中。林从欣是一位出生和工作在美国的华裔二代艺术家,她投入了十年时间研究人类与其它生命或非生命形态的复杂关系,对于种族话语在传染病控制、生命机体和知觉认知方面的塑造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本次展览当中,林从欣将通过虚拟现实、雕塑、织物、绘画和大型动力装置等多样的物质材料和语言,将移民、边界、病毒等与殖民现代性历史及当下息息相关的议题,带回到不同的虚构历史语境之中。

“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中的新作品由时代美术馆、戈维特布鲁斯特美术馆、斯派克岛艺术中心三个机构联合委任。展览第一站于2020年8月在新西兰新普利茅斯开幕,第二站在广州展出之后,第三站将巡展至英国布里斯托。

*该展览原为2020年项目,因疫情原因延期至2021年

无用之用

三角洲行动之三:建筑在行动

2021.6.12-2021.8.8
建筑师:Atelier Bow-Wow(日本),Didier Fiuza Faustino(法国),源计划工作室(中国)
策展人: 侯瀚如
助理策划及研究支持:周政,梁健华

©Graziella Antonini

关键词:建筑、群展、珠三角、实效、非实效、规划、实验、无用、用、疫情、小区未来

珠三角地区全情投入全球化,催生了急速的城市化浪潮,也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激烈转型,广东时代美术馆正是诞生于此一大环境的机构发明。对建筑和城市创作来说,这种城市扩张过程惊人地高速又极具创造力,本质上注重实效,不拘成规。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实验和发展后,现在正是探索和领会这一特殊的历史转变真正意义及其重要性的时机。另一方面,当下也是展望规划下一个转变的关键时刻。这让我们又一次向更为激进的实验过渡:开放一种“非实效”的可能,探讨“无用之用”的理念和实践。

过去一年的疫情,不仅给生活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而且给建筑和城市空间,还有人工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互动带来了很多新的限制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珠三角以致更宽阔的区域未来的变化。这种“危机”也给予探讨小区未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在实体建造和虚拟方式互动的创造力上。有鉴于此,我们诚邀来自法国、日本和广州本地的三组建筑师——他们都曾在珠三角有所实践——共同发起一个相关的设计项目——一个进行中的展览,最终激发新的交流方式、对话行为和建立社会文化群体。这将为时代美术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其社区公共生活积极缔造者的重要使命开辟一个新的平台。

*该展览原为2020年项目,因疫情原因延期至2021年

小鹏(暂题)

2021.9.4-2021.10.31
策展人:翁子健

Huang Xiaopeng, Never before Have I Met Anyone with as Many Problems as You, 2003

关键词:回顾、艺术教育、潮汕、文化互译、民族主义批判

黄小鹏,潮州人,1978年入读广州美术学院,属优等生。据说,由于吸烟喝酒留长头发及听摇滚等原因,被认为是该校当期数一数二的“烂仔”;1990年代,小鹏开始旅居英国,从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潜心创作,却从未成为一位职业艺术家;2003年,小鹏回到广州,获邀任教于母教广州美院。他在2005-2012年间主持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的实验艺术教学,成为了中国正规美术学院中当代艺术教学的先驱之一。2020年10月6日,小鹏因突发心脏病在柏林去世,享年60岁。

黄小鹏是他所处时代中的杰出人物。展览将由纵向和横向两条轴线构成。纵向者,通过对小鹏之作品及手稿的梳理,描绘出其创作生涯及艺术观之发展的轮廓,从早期的油画作品,到九十年代的装置,至2003年回国后形式更为多元的创作。横向者,聚焦于对“第五工作室”的研究之铺陈。“五工”的独特性格,很大程度来源于小鹏终身的理想主义及其对自由的向往,而小鹏在“五工”之实际境遇,又正是此等精神在当下社会情境种的缩影。展览拟邀请“五工”的学生们参与构造此展览,他们将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小鹏所秉持的价值持续进行诠释。

离岸之歌

2021.11.27-2022.1.23
策展人:蔡影茜

Adrián Melis, Glories of a Forgotten Future, 2015

关键词:群展、一路向南、音乐、媒介化、流动、世界主义、社会想象

无论是在20世纪亚洲文化精英的跨国或去国轨迹里,还是在为生活所迫的移民劳工的日常生活当中,音乐作一个想象领域,都整合了不同阶层的文化和社会认同。音乐的世界是一个协商、参与和分享的世界,作为归属感和流动性的双重载体,音乐并非一种与历史和政治无关的文化形式,它所构成的全球领域,既是技术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结果,亦促成了记忆与概念的自由流动,以及不同观念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随着采样、录制和传播技术的变化,音乐的生产和流通,越发成为一种媒介化的、与本真性无关的离散体验。透过技术、声音和图像的融合,固化的空间差异被压缩进声音基建的时间之流,凝结为跨地域和跨语言的社会过程。

“离岸之歌”试图呈现一种不为印刷文本记录的世界主义,一幅穿越地理及国家边界的声音图谱。项目将以音乐的流动及人的空间和身体记忆为线索,为我们带来远朋及近邻的图像与声音:其中包括艺术家和策展人,人类学家和文化学者,音乐人和酒吧老板,电影工作者和劳动者们创造的场景及歌单。

*该展览为群展,详细艺术家名单请留意之后展讯

叱咤于街中(暂题)

2022年3月-5月
研究/策展小组:李筱天、梁健华卢川

关键词:阳江青年、九十年代、自我组织、建筑、珠三角、现代性、日常生活、社群、公共空间

20世纪90年代,广东沿海城市阳江正夹裹在新旧交替中,混乱与机会并存,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新秩序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剧烈改造。“阳江青年”和朋友们在当地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尝试自给自足,筹建设计公司、书店、画廊及工作室,Ta们流连于家宅、街道、工地和娱乐场所中,工作与生活,创作与娱乐的界限尽皆模糊。由此筑织了来往密切又具创造力的社群和空间,并以此为依托链接外界。

与一贯认知不同,这些实践并未朝专业化方向转变,而是维持着游戏、游离的姿态,紧紧镶嵌在阳江街头生活中,在个体与公共之间游击,另辟蹊径去回应当时关于未来的期待。展览意在对90年代至千禧年初阳江及其周边的艺术实践和自组织进行研究性展示,以此对照日渐撕裂的今天,将Ta们拥抱社会现场的姿态及互助精神视为激发行动力的方法来考察,以期对共同处境有所感知,形成某种行动指南。 

“阳江青年研究项目”于2017年8月由黄边站发起,后与时代美术馆共同支持。

*该展览为群展,详细艺术家名单请留意之后展讯

超海驻递

一路向南 X 通向未来的路在你脚下

将于2021年共同发起“超海驻递”项目,面向全球南方的口岸城市及区域,邀请及征集艺术家、研究者和文化实践者,参与对口岸历史的替代性研究和目击纪录。这里所指“南方”并不受限于地理及地缘上的南北二元划分,而是试图以“南方”的认识论构建新的知识共享网路。“超海驻递”也是一个远程实施的网络驻地项目,来自不同地区的词汇、图像及实时文献,将与“通向未来的路在你脚下”的合作细胞孕育出新的研究路径。第一期的研究重点包括食品与织物、声音与建筑、民间仪式与神话等几个不同面向,获奖者将成为“通向未来的路在你脚下”合作网络的成员之一,由“一路向南”提供15000元资助,并获得在不同机构平台上的展示和讨论机会。详情请留意广东时代美术馆2021年1月的更多发布。

泛策展及生滚粥

泛策展自2020年起成为一个发散的、寄生于机构日常的工作和思考网络,它既是精细策划的研讨会、在线出版和田野考察,也是渗透于各个展览研究项目,并回应当下议题的发问和讨论。2021年的“泛策展”将启动以短视频、点映、剧场等方式呈现的线上线下系列,推进“一路向南”打开的研究面向和知识网络,而 “生滚粥”也将继续用艺术话题打开繁盛的现实。敬请各位留意我们的新动向和关注B站,并继续在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小宇宙或者荔枝FM上支持我们!

人民公园

空间项目“人民公园”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改造,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向社区和公众开放。作为一个新型的自主交互空间、邻里中心、街道延伸,它将融合开放征集的小空间运营实验、多功能展示和使用平台、社群交流、公共讨论、社区实践等功能。我们鼓励美术馆观众和社区居民 “占据”这个空间,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共塑美术馆与公众、社区的关系。

城市实验室

策展人:刘阳

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南方成为令人瞩目的试验场;从宗族村落到设计之都,黄边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不断破壁。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里,新城开发、旧城更新及乡村改造是最为日常的主题,规划、建筑、交通、环境、人群、个体缠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急速城市化进程下最常见的景观更替和常民之问。2021年“城市实验室”项目将就此发起不同创作界域与身体经验的交织实验,将人之异化与共生置入城市发展与想象的关键因素。亦借由艺术,使有关城市与人的发现和思考落于日常。

大湾区关键词研究

策划:媒介实验室x许煜

在过去的几十载,随著技术发展以及其高度产业化,我们来到了今天一个全球化以及单一的技术想像,在都巿化上,它曾被称之为“普适城市”;在艺术上,当代艺术市场。技术作为各种产业的推动力,逐渐地以效率与速度取代了地理性,同时也牺性了各种想像和实践。项目以“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及想像的可能,关注技术与社会变革、社会转型的关系,以及对技术对社会的控制,推动在数字环境之下的虚拟现实、数字化社群、经济模式、创新、环境生态、技术伦理、媒体、科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展示。该项目将在2021年中旬以数字出版、委任创作等方式陆续发布。

数字化未来

策划:媒介实验室

过去数十年间依靠着全球化的便利而建立起的美术馆和当代艺术系统面临着的系统性的革新,从策展、展览制作、展示、馆藏、空间和建筑、乃至员工配置也被重新审视,该如何想象和应对从艺术到日常生活的的数字化未来?由媒介实验室发起的“数字化未来”是一项朝向未来技术与艺术实验的长期计划,以推出播客、驻留和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讨论。播客“传送门”可以在苹果、喜马拉雅、小宇宙等播客平台收听,更新频率为每月中旬。驻留及工作坊系列敬请关注官方发布。

On Our Times数字期刊

编辑:蔡影茜、吴建儒,特约编辑:于渺,特约英文编辑:Andrew Maerkle,助理编辑:卞雨佳

On Our Times 第二期《亲密星图》关注泛亚洲区域中的图像、身体和思想的交流,这种关注既回溯至前殖民时代,也交织在太平洋战争、20世纪的民族主义、现代主义运动等不同的时间段和运动思潮之中。本次出版邀请学者、作家和艺术家来论述和重新设想“内亚”由来已久的由交汇、遭遇所的编织的密切关联。本期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关于亲密性的建构或虚构性批评:“内亚亲密性”批判性地审视了亚洲转型带来的社会网络和文化世界与战后、后殖民计划的谈判;“讲述者在路上”让文人替身份不确定的主体和移位的思想发声,挑战那些关于亚洲区域性的陈词滥调和固化的身份认同;“艺术性虚构”则融汇了种种表情,以构思脚本、田野笔记、视觉散文、声音样本、概念或阶段性作品等,探索数字平台的技术潜力。本期发布会及相关活动将于2021年1月发布,敬请关注。